更新時間:
更進一步看,“投資于人”讓宏觀政策更具民生底色和時代特色。如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所稱,強調將政策資源更多“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都是宏觀政策的創新,旨在通過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在穩增長、穩就業中更好地促進高質量發展。
在當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鄭柵潔表示,“十四五”以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正在把“十四五”發展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現實,各項目標任務進展符合預期,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得到更廣泛認可。
白重恩表示,如果地方政府考核評估側重于GDP增長,那“投資”是最快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地方政府集中各方資源支持投資,短期或能創造就業、帶來稅收、推動增長,但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容易造成供需不平衡問題。
特別是,這些“大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可圈可點:江蘇去年13個創新藥獲批上市,居全國第一;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保持全國首位;浙江杭州“六小龍”公司火遍全球;上海優化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布局,深入實施三大先導產業“上海方案”……
隨著生產力的持續發展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從前“定性”的方法已不足以解決當下的問題,只有為問題“定量”才能找出解決之道。在個人不足以在如此飛速變化的環境中快速、準確地做出決策時,運籌學提供的量化方法能夠幫助人類做出更好決策。比如在發達的金融領域出現了定量金融、量化交易,這說明整個世界都在向更微觀、更細節、更量化的方向發展,西方常說“Devil is in the details”,翻譯成中文就叫“細節決定成敗”。中國在上個世紀引進這門科學的時候將“Operations Research”翻譯為“運籌學”,我覺得這個翻譯很好,但還沒有完整體現其背后“量化”的含義。
2025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5周年,在新起點上謀劃新一輪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舉措具有重要意義。浦東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牢牢把握“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自主創新發展的時代標桿、全球資源配置的功能高地、擴大國內需求的典范引領、現代城市的示范樣板”的戰略定位,努力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窗口,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一是加快落實落細債務置換政策。指導地方盡早發行使用今年2萬億元置換債券額度,對隱性債務精準置換,對置換資金全流程、全鏈條監管,做到早發力、早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