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華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4月24日,吉藥控股(證券簡稱:*ST吉藥)公告稱,公司收到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公司股價在3月26日至4月23日期間,連續20交易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1元,觸及創業板股票終止上市情形。
截至4月24日,吉藥控股的股價僅為0.21元/股,總市值1.4億元。
吉藥控股最初的業務并非醫藥,其前身為雙龍股份(全稱“通化雙龍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白炭黑。這是一種以硅砂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功能性材料,可應用在國防等領域。雙龍股份也曾是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材料供應商,它于2010年上市。
上市之際,吉藥控股的控股股東、實控人為盧忠奎。盧忠奎的簡歷顯示,他于1958年6月出生,是吉林通化人。雖然吉藥控股如今一敗涂地,但盧忠奎的人生曾出現過“草根逆襲”。據《中國日報》2013年5月發布的《通化市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紀實》,盧忠奎命運的轉折點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
1991年,農民盧忠奎被區政府任命為通化二道江區洗煤廠廠長。上任當年,他帶領洗煤廠走出虧損局面,并在次年打破利稅150萬元大關。后來,這家洗煤廠在兼并當地二化工廠后逐步成長為上市公司雙龍股份。
在《中國日報》這篇報道里,另一個企業家代表的名字為修淶貴——交通警察出身的修正藥業董事長。修正藥業也是吉林省通化市的企業。2019年,吉藥控股試圖“蛇吞象”式收購修正藥業成為了其諸多收購案之中知名度最高的案例。
對于吉藥控股而言,“蛇吞象”早有先例。該企業2014年選擇的“入行標的”——金寶藥業(全稱“?吉林金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在2013年創造了3.68億元營收,是雙龍股份同年營收的兩倍多。2014年,雙龍股份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以10億元收購金寶藥業,至此進入醫藥行業。
當時,金寶藥業的拳頭產品大都為非處方系類的中成藥。比如,止痛化癥膠囊(東方金寶牌)、熱毒平顆粒(樂達非牌)、心可寧膠囊(東方金寶牌)、六味地黃丸(東方金寶牌)、三腎丸(東方金寶牌)。這類產品在當前的醫藥行業仍有其市場,但缺憾在于競品數量不少,所以單家公司難以在全國形成其品牌優勢,且很難創造持續的增量。在2018年以后,金寶藥業的發展也難言樂觀。
不過,僅從2014年-2016年的三年時間內觀察,吉藥控股收購金寶藥業較為成功。前述時期內,吉藥控股的營收從3億元增至7億元,扣非凈利潤從不足5000萬元增至1億元出頭。
2017年,雙龍股份更名為“吉藥控股”,預告其將全面轉向醫藥大健康產業。但是,在吉藥控股加速轉型之際,實則也為后續爆雷留下了隱患。僅在2018年一年中,企業就至少開展了兩起收購。當年6月,企業擬以2800萬元收購遼寧美羅醫藥70%股權;7月,擬以2.3億元收購浙江亞利大膠丸100%股權。但在2019年,浙江亞利大膠丸的業績承諾完成率就只有27.96%。
在2019年,吉藥控股的營收突破10億元,是上市以來的業績巔峰。但是,企業也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且歸母凈利潤虧損超17億元。
當年,企業一次性擬計提信用減值準備1.84億元、存貨報損2.42億元、存貨跌價準備3887萬元、在建工程減值準備3.66億元、固定資產減值準備2.26億元、商譽減值 4.77億元,合計擬計提資產減值準備15.36億元。這充分暴露了企業在快速擴張后的弊病。
同一時期,吉藥控股的資產負債率在飆升,財務狀況并不健康。2017年-2019年,該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為38%、54%、87%。另自2018年起,作為一家年營收常年只有大幾億元的企業,公司負債卻不曾低于25億元。
而身處于岌岌可危的經營現狀中,吉藥控股依舊在發起收購。2019年7月10日,吉藥控股突然宣布擬收購修正藥業100%股權。戲劇性的是,兩周之后,2019年7月24日,吉藥控股又公告收購計劃終止,雙方還簽署了《意向協議之解除協議》。
也是基于2019年7月24日的公告,吉藥控股產生了著名的“被修正打臉”以及“信披全怪員工”事件。
當天,吉藥控股在公告里表述:“經公司與修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友好協商,待該辦法(指關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具體實施細則出臺條件成熟后,再繼續推進謀劃上市公司控股權轉讓、籌劃發行股份等方式購買修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事宜。”
換言之,吉藥控股提示投資者,收購修正藥業“還有戲”。前述公告之后,當年的7月26日,吉藥控股漲停。
但是,在7月26日,修正藥業發布《關于與吉藥控股意向協議解除的聲明》。修正藥業指出,其與吉藥控股簽署的《意向協議之解除協議》中,并沒有“待該辦法具體實施細則出臺條件成熟后,再繼續推進謀劃上市公司控股權轉讓、籌劃發行股份等方式購買修正藥業100%股權”的約定。”也就是,吉藥控股對修正藥業的收購計劃早就“涼涼”。
之后,吉藥控股發布更正公告,并稱前述事件系“公司經辦人員失誤”。此事之后,吉藥控股也因為信披問題被罰款60萬元。
業績方面,自從2019年起至今,吉藥控股再無盈利年。2019年-2023年期間,該公司的扣非凈利潤更是累計虧損接近30億元。
2022年6月28日,中準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向吉藥控股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前述報告提示,截至2021年底,吉藥控股歸母凈利潤連續三年為負數,財務狀況持續惡化;由于債務逾期及擔保事項引發多項訴訟,導致企業多個銀行賬戶被凍結、多項資產被查封、多項子公司股權被凍結,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自2019年起,作為實控人的盧忠奎就開始謀劃轉讓吉藥控股的控制權,但該計劃并不順利,還落得一地雞毛。
2019年5月,盧忠奎等曾與吉林省國資委實控的吉盛資管(全稱“吉林省吉盛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簽署《股份轉讓意向協議》。但由于股份轉讓的主要條款未達成一致,上述協議于2019年7月終止。
2020年11月,盧忠奎又與本草匯醫藥(全稱“吉林本草匯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協議,企業實控人將變更為劉舒。2021年3月,吉藥控股披露,相關股份及表決權轉讓事宜已完成,本草匯合計享有吉藥控股24.23%表決權,成為吉藥控股的控股股東。后來,前述事項后因未能足額支付股權轉讓款等問題而產生糾紛。
2022年2月,吉藥控股公告,盧忠奎已起訴本草匯醫藥,雙方將對簿公堂。同時,因為新控股股東本草匯醫藥與原控股股東、實控人盧忠奎之間存在糾紛,可能對公司的控制權穩定性產生影響。
另在2022年8月,吉藥控股高管層“爆雷”。企業公告稱,公司收到公安機關通知,原董事長孫軍,原董事、副總經理王德恒因涉嫌職務犯罪已被批準逮捕;公司將全力配合公安機關對調查,盡最大努力追回公司損失。
一片混亂之中,2023年,吉藥控股曾向吉林省通化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對公司進行破產重整,并申請啟動預重整程序,幾乎是企業自救的最后一步。但在今年3月5日,吉藥控股收到通化市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決定書》。通化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因公司預重整方案未審查通過,導致公司存在較大的退市風險,故預重整程序應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