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
高校目前就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眼下的需要和趨勢的需要來調整學科專業的設置,淘汰掉一些已經不需要的學科專業,增設一些急需的、新興的和面向未來的學科專業。實際上,淘汰掉的一些學科專業在當時也基本是應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而設置的,所以學科專業的適時調整優化工作也是高校的一項常規工作,只不過近年應勢而變、加大了調整的規模和速度。
但川渝兩地很快意識到,合作將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諸多領域實現‘破題’,并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劉廷安表示。
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置于今年政府工作任務之首。
第二,新在共推市場一體化。一體化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打破壁壘,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長三角要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走在前列。2024年,三省一市聯合制定《長三角區域物流提質增效降本行動方案》,明確7大行動37項舉措,制定區域市場一體化5方面18項重點工作舉措。三省一市海關深化“聯動接卸”模式,長三角各港口與洋山港“視同一港”,實現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每個進口和出口集裝箱可分別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已覆蓋12個港口,有力提升了上海港腹地輻射能級。
2025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5周年,顧軍表示,浦東引領區將努力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窗口,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大動脈”。“2025年,我們將繼續打造川渝省際高速公路通道集群。”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廳長盧軍直言,盡管近些年兩地交通已更為便捷,但多向、多節點的路網體系尚未完全形成,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還有不足。
二是持續加大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吸引更多的外來消費、國際消費。去年國際消費季短短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吸引境外游客人數近140萬。現在上海正在打造國內入境游第一站,要把國際化大都市的魅力展示出去,吸引更多的人到上海。今年春節前后有很多外來游客入境,這就是形成更多的便利化措施,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